中国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规则近期或迎重大调整,中国民众单笔存取超人民币5万(约6962美元)或无需再登记但需做尽调。分析以为意味中国监管单位从「机械式登记」向「风险为本」的「精细化治理」的战略性转向。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视治理总局、证监会联合近期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分资料及交易纪录保存治理办法(徵求意见稿)》,于4日起向社会公然徵集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
新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不过,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等一次性交易金额业务超过人民币5万元,仍需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分基本资讯,保存客户有效身分证件或者其他身分证实文件的影印本。
《徵求意见稿》为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反洗钱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下制定,核心目标是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维护国家安全与金融秩序。21世纪经济报导指出,反洗钱监管转向风险为本,具体而言体现两大方向:一是低风险情形简化调查,这体现在取消人民币5万元以上资金来源及用途的登记要求;二是高风险情形强化调查,被识别为高风险的客户、业务关係或交易,则要求金融机构採取更严格、更深进的尽职调查措施。
中国经营报报导,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表示,这次《治理办法》总体来看更具系统性和穿透性,不仅适用範围扩展,还关注整个服务周期场景,夸大对客户身分和交易的持续追蹤。
也有观点以为,中国官方推出新规也有外部考量,中国官方将在2026年迎来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第五轮互评估,其中反洗钱预防成为评估重点之一,这次评估直接关係到中国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的一元一分红中麻将群声誉与地位。
2022年1月,三部分曾规定贸易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分,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但当时公众意见分歧,部分声音以为此举增加了业务办理的繁琐性,甚至担忧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而支持者则以为这是打击洗钱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