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打不开的车门,不仅困住一条鲜活的生命,也为汽车门把手设计再次敲响安全的警钟。一名车企研发职员表示,「小米SU7未配备机械式外拉手,外部救援职员很难打开车门」,暗指小米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省往了本钱。
第一财经报导,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在成都天府大道上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四名路人救援者全力施救,但他们「拳打脚踢」也未能打开车门。终极,这辆烧毁严重的小米SU7的驾驶舱车门,是由消防部分用切割机才得以打开。
据了解,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车辆外把手。小米SU7无机械式外把手设计,若想从外部打开车门,只能通过按压躲在门把手内部的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二是车辆内把手。尽管SU7内部具备机械式的应急开关,但当车内被困职员失往自主意识,该应急开关则无法被开启。
据报导,按照行业惯例,隐躲式门把手的设计需要确保在中断电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机械式拉手开门,因此,尽大多数车型都会针对隐躲式门把手设计双重安全冗余。比如大众ID 4、传祺S9、腾势N9等。
上述研发职员以为,小米SU7车门锁类似卡扣,忽略了安全冗余设计,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省往了本钱。他称:「由于SU7的半隐躲式外部分把手只有电子开关,因此,只能通过外部分把手的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若出现了翻滚或严重撞击事故,外部分把手可能出现紧急中断电,从而无法实现电动解锁。」
另一名在汽车製造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人士也验证了这一说法,他表示:「当时这个车(SU7)发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它(车门)是有题目的,大众ID系列也是半隐躲式门把手,但是设计了机械结构。小米没有考虑冗余设计,之所以把机械结构往掉,我们以为是出于降低本钱的考虑。」
中保研的一项撞击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在此之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曾公然夸大,汽车不能再用隐躲式门把手。他以为隐躲式门把手有几个缺点:一是重量大;二是密封性差;三是这类门把手都需要用电驱动,一旦缺电、碰撞的时候,很轻易打不开车门。
广汽相关人士表示,为了确保安全冗余和整车造型流畅,隐躲式门把手研发设计本钱较传统机械式门把手更高。「从隐躲式门把手改成传统机械式的门把手需要重新设计电气路、重新开模等,尤其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设计更讲究一体化,看似只是改动了一个门把手,但很多系统设计都需要联动改变,改动本钱不小。」